
立法委员余宛如上週在脸书贴文表示:
余宛如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台湾的上市制度非常的与众不同。而我在这边,将继续补充到底为什幺台湾的资本市场会这幺的另类,以及该如何改善现在的情况。但是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让我来说个关于美国市场的证券交易所故事。
美国为什幺一大堆证券交易所?1792 年五月的美国才独立没多久,根据 Buttonwood Agreement的签署,NYSE开始进行交易,但当时还不是一个交易所,比较像是一个「拍卖市场」。有 24 家券商和公司同意在市场里面共享资讯,透过交易证券来赚取佣金,那时候只有五档证券在交易,分别是三档政府债券和两档银行股。其实当时能够在市场进行交易是一种特权,因为对于小型券商或投资人来说,会员费实在太高了。
很快的,NYSE 搬到了一家咖啡屋里面,从户外交易变成了室内交易。到了 1817 年,成立了主板,这算是 NYSE 的前身。当时那些因为资金不够或资格不符而无法在主板进行交易的券商则在邻近的街旁露天进行交易,所以又叫做 Curb Exchanege。
随着 NYSE 挂牌交易的标準越来越高,保守的 NYSE 根本不在乎大多数的新产业或新创公司,这幺一来也让 Curb 有了生存的机会,专门服务那些新证券的交易。不过很多公司成熟以后,都会从 Curb 毕业,跑到 NYSE 去挂牌,所以 Curb 必须不断补充新的挂牌公司。
于是主要的大型股几乎都在 NYSE 挂牌,而 Curb 则收留了不符 NYSE 要求的那些中、小型公司和新创企业,甚至在 1800s 年代,由于 NYSE 的过度保守与狭隘,Curb 反而成为美国大多数公司的主要交易所,尤其是那些採矿与石油探勘公司,以及后来大多数的美国製造业公司。后来,Curb 正式成立组织性的交易所,叫做 Amex,曾经是美国第二大的交易所。
但是,后来 Amex 已经落到第三大的交易所了,因为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取代了他们原本的位置,这个名称也许你没听过,但是简写就是 NASDAQ。而现在,更先进的 BATS 成为美国第三大交易所,今年初被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併购,而前面提到的 AME 则在 2008 年被 NYSE 所併购。
台湾为什幺没有一大堆交易所?相较于美国证券交易所的多采多姿,并且併购案如同一般企业的盛行,台湾却唯独一家「台湾证券交易所」,为什幺呢?2015 年台湾证券交易所斥资 200 亿盖大楼,没有公开招标而被质疑图利民间业者的时候,台湾证券交易所 自己是这幺说的 :
对,台湾的证券交易所是特许公司,所以「台湾证券交易所」在台湾不但没有竞争对手,更没有办法出现任何市场的区隔。在美国,当 NYSE 以「保护投资人」为名义而严格要求挂牌公司的资格,就有其他像是 AME、NASDAQ 等交易所跳出来协助那些新创企业可以挂牌上市。
有不同等级的交易所存在,一来投资人可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当然也必须承担不同层级的风险,二来新创企业也有机会募得发展的资金,当然宽鬆的上市条件不只好公司能上市、坏公司也一样可以上市,达康泡沫的起因也来自于此。
台湾新创企业的募资困境余宛如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被牺牲的不只新创,还有台湾自己。」的确,因为上市难度太高,代表的是投资人出场很难,前期就更不肯投资了,台湾的创投几乎都要等到一家新创公司已经到了快要上市之前才愿意投资,但是如果前期都没有人肯投资,又怎幺会有多少公司可以敖到上市呢?
有人说,不拿投资人的钱,那就跟银行借钱啊!很遗憾的,台湾的银行也是特许行业,银行家数虽多,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市场区隔,要借钱给谁的条件其实大同小异,甚至不少银行还要看别的银行肯贷款才愿意跟着贷款,而借贷给企业中长期资金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你有没有上市、上柜,例如官股的土地银行就这样说:

为什幺会有「上市、上柜」这样的规定?其实这有点像是看着别的银行敢贷款才敢跟着贷款,当一家企业上市之后,代表的是市场上有投资人已经认可了这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而且现在台湾证券交易所的挂牌标準那幺严格,几乎就是帮忙银行做好了风险控管,所以借钱给上市公司当然就比较安全啰!
但是这幺严格真的安全吗?其实最近这几年投资人受伤惨重的情况也没有少过,甚至近年来许多上市后不管财报或股价都奇惨无比的例子也一再告诉我们:投资人根本没有受到保护!
为什幺?因为上市需要打消累亏,只好想办法在财报上尽可能美化,上市后就回到原形了。投资人总是看到过度美化的梦,而上市之日就是梦醒之时,而且总是恶梦。
所以,该怎幺做?首先,拔除台湾的特许。台湾的特许实在太多了,而且这些特许都很明显地导致台湾在这些领域的没有竞争,那又怎幺会想进步呢?在全球资本市场的高度竞争下,交易所不止跨国合併,甚至跨洲併购,而台湾却只有一家特许的证券交易所,这对于讲求自由与竞争的资本市场来说,本来就是最大的讽刺。
其次,台湾资本市场的重要指标根本就错了。近期不论是政府主管机关或是证交所的政策都只在乎成交量,彷彿成交量越高,代表的就是这个市场越健康、活跃,而且仰赖成交量存活的券商产业也能因此而获利丰厚。但这个错误的指标带来的不只是市场的越来越不健康,也影响了台湾的经济发展。成交量越高,代表的是投机风气越盛,而众多学术研究都证实了成交量越高、交易成本越高,投资人获得的报酬其实就越低,投资人赚不到钱,就会出走或是不愿意进这个市场。
其实台湾资本市场的重要指标应该改为「能够吸引多少国外企业来台挂牌」?日本、香港、新加坡,这些台湾邻近的市场都有许多的外国企业挂牌,甚至台湾的新创企业以在国外挂牌为傲,但台湾却几乎没有国外企业愿意来台湾挂牌,这不就证明了台湾的资本市场已经远远落后给其他国家了吗?
在这种被特许、被保护到不知长进的资本市场,如果还不把吸引国际企业来台湾当成主要的指标,并且让这些国际企业来的同时也带来外国资金,台湾的资本市场只剩自己人,而且不投资只投机,钱进进出出的,却只有券商赚到手续费,台湾的经济又怎幺可能好得起来?
说实在的,余宛如虽然说 SEA 是亏损的却还是要上市,这件事情在台湾根本不可能发生。但问题在于,就算台湾证券交易所修改了上市规範,让 SEA 在亏损状态仍然可以上市,问题是 SEA 就会愿意选择台湾上市吗?目前来看,其实台湾资本市场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不是吗?
所以,先拿掉特许吧!让台湾有更多的交易所,有更大的竞争和更多的选择,让台湾的资本市场可以更为健全,对国际企业有吸引力,才不会变成:台湾嫌 SEA 亏损所以不给上市,但其实是 SEA 根本不把台湾的资本市场放在眼里啊!
Sea申请纽交所 IPO!电商持续烧钱抢佔东南亚 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