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主编:王颢中
10月26号,第11届卓越新闻奖公布入围名单,的「国境边陲──兰屿核废料检整系列报导(孙穷理)」入围了「平面报导类最佳调查报导奖」,而「马祖博弈中(孙穷理、王颢中)」专题,入围「平面报导类最佳专题报导奖」。
本来是想说没有什幺好张扬的,更没想到要写一篇东西,跟大家报告这件事,不过,转念一想,入围又不一定得奖,不趁现在赶快宣传一下,顺便募款,那不是白入围了?
「兰屿」和「马祖」两个系列,是现在团队共同工作的成果;从事前的规划、大队人马到现场採访,加上回来之后的密集讨论,就连在台湾留守,和作行政后勤的伙伴,都有相当多的贡献;在兰屿,不只是苦劳团队,包括PNN的阿雄、立报的苡榕、公民行动影音纪录资料库的鹃如、新头壳的宗兴、Taipei Times的小赖…等,都是一起讨论的伙伴;在马祖,马祖日报朋友的帮忙,以及从台湾过去,尤其是公共电视台几个团队(我开玩笑说,那几天,半个公视都搬去马祖了,不过成果也很丰硕,公视马祖报导也入围电视类的「即时新闻」和「专题新闻」奖),都是我们切磋、学习的对象。
会这幺谈,跟我在上个月「募款徵信」(三句话不离募款)里提到,摸索中的媒体经验有关。
国境边陲,兰屿
我来说说「国境边陲」这一个系列。

严格地说,那并不是我的「作品」,我扮演的角色,是把兰屿贮存场里工作朋友提供的资料,以及亲身经历的经验整理出来,做一个系统地呈现,除此之外,也考量从中牵线的「兰屿部落文化基金会」与「绿色公民行动联盟」在运动上的判断;不管作为一个运动上的打点,或者一个能準确命中要害的「调查报导」,都有它独特的「叙事策略」。


在正式拿出现场工作者提供的资料之前,我花了很长的篇幅,利用头两篇报导(「一」、「二」)鸟瞰式地介绍「检整」,也把问题点先点出来,作成伏笔;接着,考虑到打出去的力道,在徵得提供者同意之后,我选择将手上的资料交给壹週刊,并且在同一天用这些资料,写出不同的报导(「三」、「四」);壹週刊成功地製造了话题,逼台电和原能会出面回应,再接下来,便是和台电对打(「五」),并且从对打的问题中,找到原能会必须做回应的点,对台电做出惩处(「六」),以及之后,到兰屿进行「消毒」(「七」);这些资料的露出,也使得今年(2012)9月,监察院对经济部、原能会、台电提出了纠正(「101财正0035」)。
去年,第10届卓新奖新设「调查报导奖」,独立新闻工作者李惠仁影响深远的「不能戳的秘密」获得电视类的奖项,但是平面类的这个奖项却「从缺」了,评审以这第一届的调查报导奖事关「何谓调查报导」定义(参考卓新奖第10届「平面媒体类评审实录」),而採取严格的标準,做出此一决定(换句话说,「不能戳的祕密」正是通过严格标準,而树立「调查报导」典範的作品)。
能够(与天下杂誌的「独家追蹤调查:一块牛排背后的秘密」,及远见杂誌的「你所不知道的环境中国」一起)入围这个评审眼中「新闻奖里最崇高」,并希望以此「重新建立新闻规範」的奖项,当然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而从评审对「调查报导奖」的反覆思量来看,不只是我们,而是整个台湾的新闻界,都还在如何找「新闻如何能起着改变世界作用」的方法。
愿意共同参与这个苦索的过程,也希望大家支持(三句话不离募款)。
博奕中的马祖


再来谈谈马祖这个系列,「专题报导」算是比较传统的奖项了,而马祖博奕公投,这个各大媒体云集的议题,的报导能突破重围,成为唯一入围「平面类」奖项的报导,说实在,我也觉得意外,这个系列,分成风格迥异的「公投前(『一』、『二』、『三』)」、「公投后(『四』、『五』、『六』)」两个部份,前半部三篇,在描绘公投的背景,包括离岛发展的困境、公投前马祖的政治情势、赌场,以及堆动赌场「怀德公司」的背景以及盘算。
前半段,我们是带着一些我们自己的问题意识去的:我们对过于诉诸道德化的「反赌」论述,感到并不满意,对于要以「赌场」交换发展的想法,很希望了解那里是出了什幺事,也因此,第一段的一个多星期,我们透过广泛地接触、了解「交通」、「观光」等议题的细节,希望深入了解包括赞成设立赌场的声音,所意识到的问题,从作为一个不了解马祖的台湾人的角度,快速地把问题整理出来,希望尽量避开无法讨论的意识形态之争。
让别人了解,就是让自己了解。
苦劳团队6个人,加上2个实习生,8个人有7个去了马祖,从马祖回来之后,编採会议讨论,觉得事情没做完(而且做了那幺多,公投当天居然不在马祖,岂有此理?),我跟颢中决定再去一次,第二次去,经过了一些沈澱,公投后,更可以跳脱立场的纷扰,于是更仔细地就「观光」、「交通」与「社区的发展」,作有计划的写作,而由于马祖(以及赌场)的发展,与对岸关联极为密切,不从那边回过头来看马祖,总觉得缺一个角度。
于是,我再坐上小三通的渡船,直接到福州,访问中国的旅游业者,到黄祁这个距离马祖最近的口岸,去了解马祖人所期待的最有潜力的航线是什幺样子,在这个过程,也见识到「十二五规划」下,福建沿海发生的变化,这些绝不是在台湾,或者马祖所能够体会的;而作为台湾的一个缩影,马祖也反映出若干台湾在未来的两岸发展的面貌,在这几个轴线下,「公投后」的这部份专题,于是也开展出来。
接下来的起点
相较于「兰屿」的专题,「马祖」的报导在是较不典型,而比较接近一般媒体的操作的,虽然,我们仍带着我们的问题意识去接近议题,但就因为对于马祖的一无所知,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像主流媒体的记者,带着一张白纸(这个讨论,也请见这一篇「募款徵信」,嗯,三句话不离募款),从实际的接触和採访里,去发掘问题意识、问出不一样的问题的。
其实,我承认,「专题报导」并不是的强项,这个礼拜的编採会议,顺着卓新奖入围这个话题,我们也重新讨论了如何从日常的报导中培养专题製作的能力,今年5月份,在15週年的运作报告(相关连结)里,我们也才检讨到现在的团队,缺乏「主动组织、发掘议题」的能力,而这,当然不至于在7月,製作马祖专题的时候,就有重大的突破,不过马祖专题,的确是一个突破的尝试,能够得到这样的肯定,应该要把它视作团队未来工作的一个起点。
我的薪水以下是在实施「自报公议计点制」后,我每个月实领的薪水,不过算我的薪水,有一点不够「典型」,因为这10个月,我的收入都是5个记者里最高的,工时也是最长的(差不多接近全职的工作)。
其实和同业相比,薪水的高低,有点不大容易评估,现在线上记者是「责任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多得是,假如用一天12小时、一个月24天算,在根本可以领到3万4千多。
2009年年底,的定额捐款是66,650(徵信),2010年推动集中轮值主编的「薪资基金」制度(相资资讯),年底,定额捐款成长到92,600,2011年以目前5位记者为核心的团队逐渐成形,年底的定额捐款是102,650(徵信),今年起,核心团队「自报公议计点」薪资制度上路,一个月工时达到近全职的192小时(48点)的记者,可以领到23,040的薪水,而我刚刚得知,2012年10月结算,定额捐款应该可以突破14万的关卡;正朝向维持现有规模、让成员有合理待遇的每月25万定额捐款缓步接近中,让茁壮起来,是我们要不断实践的目标,而它的物质基础,则是要靠社会来建立(三句话不离募款)。
有人说,大媒体有那幺多资源,做新闻不应该输给资源匮乏的这些小媒体,不过,我倒有不一样的看法,我看到的是,大媒体的工作者,在如此压缩的劳动条件、如此受限制的环境下,仍然能做出好的报导,这真的不简单,要在被数位汇流下的通路资本所垄断的工作条件下,坚持自己的工作,需要透过集体的行动去争取空间(参见「数位汇流 缝隙里的奇花异卉」);我反而觉得今天在的工作者,有这样的条件、有这样的空间,的报导比别人好,应当是一个合理的要求。
不过,我想,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但是,必须要以此作为目标。
的工作、成长的轨迹,以及它生存的方式,是像一本打开的书一样,摊在大家的面前的,「非典型媒体」也在创造新的典型,不只是我们,许许多多的朋友们,也都在努力着。同样在这一届卓新奖,入围「曾虚白先生公共服务报导奖」的上下游新闻市集创办人之一的冯小非接受中国时报访问时说「毕竟理想的纯净度,完全有赖于你对现实的掌握度」(相关剪报),诚哉斯言。在我们说我们做了什幺、要做什幺的同时,始终得和準确地「现实」问题,连结在一起,我们感谢卓新奖评审给我们这个机会,特别是它又让我们可以趁机募款了(三句话不离募款)。